產(chan) 品分類

Products

技術文章/ ARTICLE

我的位置:首頁  >  技術文章  >  信號隔離器在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中的應用

信號隔離器在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中的應用

更新時間:2022-06-07      瀏覽次數:922

hth下载地址 陳聰

摘要:隨著工業(ye) 化水平的提高,火力發電、鋼鐵、燃氣鍋爐采暖等工廠排汙處理也刻不容緩。脫硫脫硝設備逐漸開始受到重視。針對現狀,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(yi) 。但受幹擾影響,控製係統有時會(hui) 出現異常,數據波動,嚴(yan) 重的時候還會(hui) 癱瘓。接入信號隔離器可以合理的減少外界幹擾,提高係統的可靠性。

關(guan) 鍵詞:信號隔離器;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;抗幹擾

0:概述

近年來,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,排汙處理也逐漸成為(wei) 民生社稷關(guan) 注的議題之一。工廠燃煤後排放的煙氣占煙氣汙染的百分之六十左右。排放的煙氣中SO2、NOX是其主要成分,同時也是產(chan) 生PM2.5的重要組成部分,因此推進脫硫脫硝設備的安裝和運行刻不容緩。目前,國內(nei) 對於(yu) 脫硫脫硝項目已經開始逐步受到重視。針對目前現狀,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有非常重要的意義(yi) ,該控製係統在性能優(you) 異的同時性價(jia) 比高。但目前,脫硫脫硝控製係統容易存在幹擾問題,影響工作效率,嚴(yan) 重時會(hui) 導致係統癱瘓,甚至產(chan) 生安全問題。現在控製係統中加裝信號隔離器,能夠合理解決(jue) 幹擾,提高係統可靠性。

1: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控製過程與(yu) 原理

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的總結構圖如圖1所示。係統以PLC為(wei) 核心,通過熱電阻溫度傳(chuan) 感器,壓力傳(chuan) 感器等采測量傳(chuan) 感器采集熱工參數,經過溫度、壓力等變送器將信號轉化為(wei) 標準信號後通過信號隔離器隔離轉換,再把隔離輸出信號傳(chuan) 送給PLC處理機,PLC係統把接收到的信號經過處理傳(chuan) 送給上位機,從(cong) 而實現對係統的控製。

圖1 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

2:信號隔離器在脫硫脫硝控製係統中的應用

2.1 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中的主要幹擾

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主要幹擾源有多種,在工業(ye) 現場較常見也較嚴(yan) 重的是信號線引入幹擾。

信號線引入的幹擾如圖2所示,主要是變送器供電電源傳(chuan) 入的電網幹擾以及信號線上的外部幹擾。這是相對嚴(yan) 重的問題,信號線引入的幹擾會(hui) 引起信號工作異常,降低測量精度,嚴(yan) 重時引起元器件損傷(shang) ,導致係統癱瘓。以某工廠為(wei) 例,在係統運行過程中出現高電壓串入到控製模塊內(nei) ,導致係統模塊被大麵積燒毀,致使PLC係統癱瘓無法繼續工作,嚴(yan) 重影響脫硫脫硝工作效率,降低工廠效益。

圖2 信號線引入幹擾

2.1 信號隔離器在脫硫脫硝PLC係統中的作用

在實際工作中,為(wei) 了提高其可靠性,在兩(liang) 個(ge) 設備信號連接之間加裝適當的信號隔離器,是合理的解決(jue) 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幹擾的方法之一。

對於(yu) 電磁幹擾及高頻信號滲入幹擾來說,加裝信號隔離器也是一種合理的手段。如下圖3所示,將變送器轉換的標準信號的信號輸入給信號隔離器,再把隔離輸出信號輸送給PLC 控製室。該方式隔離強度高、負載能力強、安裝接線簡單、運行穩定、安全可靠,合理的解決(jue) 了高電壓串入引起的幹擾問題,提高了脫硫脫硝PLC控製係統的穩定性,降低了設備故障率及損失。

圖3 高頻信號滲入加裝信號隔離器

3:BM100信號隔離器

3.1概述

BM100係列信號隔離器在工業(ye) 生產(chan) 中為(wei) 增加儀(yi) 表負載能力並保證連接同一信號的儀(yi) 表之間互不幹擾,提高電氣安全性能。BM100信號隔離器輸入支持三種輸入模式,兼容傳(chuan) 感器的三種接線方式,將輸入信號進行隔離輸出,安全的輸送給二次儀(yi) 表或PLC/DCS使用。

 

BM100信號隔離器接線圖

 

BM100係列信號隔離器外觀圖

2.2技術參數


3:結束語

在脫硫脫硝PLC 控製係統中加裝信號隔離器,合理解決(jue) 了控製係統中的幹擾問題,對提高 PLC 控製係統測量信號的精度和係統的安全穩定、可靠運行提供了保障。無論從(cong) 經濟還是實用性而言,信號隔離器都具有廣泛的推廣意義(yi) 。

參考文獻

[1]企業(ye) 微電網設計與(yu) 應用手冊(ce) .2020.6.

[2]李晉兵.PLC控製係統抗幹擾技術的應用[J].科技情報開發與(yu) 經濟,2006,16(10):243-244.